添加时间:2016-09-01 16:40:1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早在2003年,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就提出“要推进认证认可工作,规范和加强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国认证联〔2004〕57号文明确提出“建立既符合国家利益的需要又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统一的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国发[2012]23号文要求“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加强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工作,减少重复检测和重复收费”,国发[2012]9号《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加强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和能力建设,健全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工作体系,促进信息安全认证认可结果的社会采信”。 近期,中央领导对新形势下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工作提出更高要求,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做出重要指示“减少重复检测认证,施行优质优价政府采购制度,减轻企业负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要切实落实中央要求,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就必须解决我国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工作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在信息安全评价体系方面,国际上通用评估准则(CC)较成熟,但PP标准不统一,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评价体系正面临改革。例如,CC互认安排实施十余年,仅形成针对具体产品的保护轮廓(PP)一百余项,近期推出的cPP仅4项。国内虽已建立起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开展了信息安全认证工作,但仍面临国家标准缺失、滞后,评价指标缺乏,对某些关键产品测评深度不够,对大型软件测评能力不足,对新兴领域测评能力不具备等问题。在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方面:国外在在个别领域已开展初步研究,例如,网络安全基准检测方面形成了RFC 2544、RFC3511、RFC2889等标准,在一些性能基准方面开展了研究,但未形成普遍应用技术,在比对和检测质量控制方面仍然薄弱。国内初步研制了信息安全产品检测基准,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在检测基准的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方面存在不足。在产品信息安全质量风险监测方面,研究还存在空白,仅在相关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例如,已有可作为分析数据源的产品漏洞库,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等。
针对造成上述问题的体系不健全、关键技术能力不足等发展瓶颈,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本项目拟围绕信息安全评价、检测基准和质量风险监测,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研制急需的标准、样机、评估工具和系统平台,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和新兴领域开展应用,提高评价有效性和一致性水平,支撑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和质量监管,提升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在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中的基础性支撑能力。
研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理论和总体技术体系:信息安全认证认可理论、模型;涵盖评价、基准、监测等体系的总体技术框架;信息安全度量模型。
研究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技术体系:关键信息安全指标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理论,测量溯源方法和体系;信息安全检测基准体系框架,信息安全产品检测基准标准、样机和能力验证物品;重要产品安全评价基准指标体系及指标库系统。
研究信息安全评价技术体系:适应我国信息安全认证需求的IT产品安全通用评价技术;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智能卡和工控关键设备等重要产品的安全设计的形式化验证、安全策略验证及数据流分析、隐通道分析等安全性评价关键、难点技术;新兴领域重要IT产品、系统和服务信息安全认证技术。
研究信息安全质量风险监测技术体系: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安全质量风险监测模型、方法和体系;信息安全质量风险信息获取、评估、预警技术及相应系统。
各部分研究内容关系如下图所示。
拟按6阶段展开研究任务:分析上述三个问题及其原因,确定研究研究对象及其技术难点;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方法,为研究信息安全评价、检测基准和质量风险监测准备理论基础;研究建立信息安全度量模型和质量风险监测模型,为提出信息安全认证认可技术框架提供支撑;根据技术框架,建立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技术体系、信息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和信息安全质量风险监测技术体系;研制标准、工具、系统平台,形成技术评价方案;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和新兴领域进行应用和验证,修正研究结果。
项目预期研究建立信息安全度量模型、信息安全测量溯源体系;研制重要的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样机和实验室能力验证物品、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指标库系统、信息安全质量风险监测系统,以及重要产品、服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测、评估工具和配套技术规范;编制信息安全质量风险评估指南、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发展战略报告,以及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运行所需的支撑性技术文件等。
项目成果预期直接支撑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并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供稿: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电话:010-80888836 手机: 18211163602
版权所有:北京金标准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2021009579号